【寶寶驚嚇反射】什麼是驚嚇反射?寶寶夜驚該處理方法?
新手爸媽們是不是都曾遇到寶寶半夜突然四肢僵硬或是崩潰大哭的情形?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反應時,通常是他們的驚嚇反射在作祟,其又可稱為「羅摩反射」(Moro Reflex)。而本篇將告訴你什麼是驚嚇反射,又有什麼有效處理的方法可以解決寶寶夜驚情況。
育兒資訊
b&h swiss
10/30/2024
一、什麼是驚嚇反射?寶寶驚嚇反射的原因?
在過去許多家長會對小孩的驚嚇反射定義為碰到髒東西,然後帶小孩去收驚。然而,驚嚇反射其實是每個寶寶在發展過程的正常歷程。由於剛出生的寶寶大腦與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對於外界突如其來的變化反應十分敏感。當寶寶感受到外界刺激時,便會產生手腳僵直,大哭難以安撫的情況出現。
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受驚原因:
巨大且突然的聲音:如用力關門、狗叫聲或煙火等巨大的響聲。
燈光突然變化:例如房間突然變亮或熄燈。
突然下墜或過快移動:如父母在抱寶寶時,移動過快或改變姿勢。或是當寶寶被放置到床上時,感受到向下墜的感覺。
肚子餓或不舒服:當寶寶餓了或感到不舒服,也容易受到驚嚇。
驚嚇反射的出現時間大約在出生後到6個月之間,當然每個寶寶的情況與生長環境不同,若在驚嚇反射時產生不適感,或是6個月後還是頻繁的有夜驚反應,就要尋求兒科醫師的幫助了。
二、有效處理寶寶的驚嚇反射的5大方法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寶寶夜驚的頻率呢?當然有的!以下將提供5個幫助寶寶減少夜驚頻率的方法,讓父母與孩子有更多一夜好眠的機會。
1. 使用包巾為寶寶帶來安全感
包巾可以模擬子宮內的安全感,讓寶寶有安全感。同時,透過包巾的緊密包裹可以限制寶寶手腳的無意識運動,減少驚嚇反射的頻率。但選用包巾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柔軟、透氣的材質,避免過熱。
包裹要適度緊密,但不要壓迫寶寶的胸口。
在寶寶有翻身能力後,應停止使用包巾以免造成窒息風險。
2. 創造安靜的睡眠環境
保持房間的安靜和舒適,為寶寶打造舒適的睡眠空間:
避免外界噪音打擾寶寶睡眠,如電視或車輛行駛的聲音。
使用B&H睡眠訓練器,透過舒適柔和的音樂,幫助周圍的噪音,同時訓練器中有專為寶寶設計的舒眠音樂,幫助安撫寶寶的情緒。
將房間內燈改為柔和黃光,或是使用小夜燈。
3. 盡量輕柔地對待寶寶
若寶寶是在父母懷中睡著時,在放下寶寶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動作輕柔,雙手支撐孩子的背部與頭部,並讓臀部先接觸床面後,在輕輕放下頭部,以此來避免過大的動作導致寶寶驚醒。
4. 定期餵奶,減少不適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消化系統未發育完全,因此需要哺餵夜奶。父母可以規劃好餵奶時間,並定時檢查寶寶尿布,可以有效避免寶寶因為感受到不適或飢餓而驚醒。
5. 輔助睡眠姿勢
寶寶的睡眠姿勢也與夜驚有很大的關聯,可以透過 B&H親水棉嬰兒星形塑型枕來幫助寶寶有舒適的睡姿,從而達到良好的睡眠品質,減少驚嚇反應的發生。
三、驚嚇反應就醫時機?
寶寶的驚嚇反射屬於正常反應,通常會在出生到6個月的這段期間,但每個寶寶狀況不同,倘若出現以下情況時就應考慮尋求兒科醫師的協助:
驚嚇反射持續時間過長:若6個月後仍頻繁出現,或是幾乎每天都有驚嚇反射時。
不對稱反應:受到驚嚇時,手腳活動不一致或某側無法伸展,可能是神經系統異常的徵兆。
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受到驚嚇的寶寶常見反應是哭鬧不止以及揮舞四肢,然而若出現肌肉僵硬、無法安撫、或發展遲緩的情況,便需要前往就醫。
四、驚嚇反射Q&A
Q1:驚嚇反射是異常現象嗎?需要特別治療嗎?
A1:驚嚇反射是一種正常且自然的原始反射,表明寶寶的神經系統正在健康發育。大部分寶寶的驚嚇反射會在4至6個月內逐漸消失,無需特別治療。若6個月後仍頻繁發生,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如手腳無力或發展遲緩,則建議諮詢兒科醫生。
Q2:驚嚇反射為什麼多發生在睡覺時?
A2:寶寶睡覺時神經系統處於較為敏感的狀態,環境中的輕微變化(如聲音、光線或位置改變)都可能觸發驚嚇反射。此外,寶寶的睡眠週期以淺眠為主,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Q3:包巾是否會限制寶寶的活動?會不會影響發育?
A3:正確使用包巾不會影響寶寶的發育。包巾的作用是模擬子宮內的包覆感,幫助寶寶感到安全並減少無意識的肢體運動。
結語
驚嚇反射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雖然可能影響睡眠和情緒,但透過正確的處理方法,能夠大大減少對寶寶及父母的困擾。從包巾的使用到創造安靜的睡眠環境,再到父母的心態調適,每一步都能讓寶寶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記住,隨著寶寶的發育,驚嚇反射最終會消失,而您的愛與耐心將成為他們成長路上最大的支持力量。